您的位置:首页 >国内 >

研究生毕业从微软工程师到“职业破烂王”

2020-01-20 15:44:07    来源:华西都市报

80后小伙汪剑超,一个外表斯文儒雅的西安小伙子,成都一家环保企业的董事长,现在每天的心思都在“垃圾分类”繁琐杂事上。

很难想象,十多年前的汪剑超还是微软中国公司的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。从京城白领到蓉漂创客,从软件工程师到“职业破烂王”,汪剑超的职业身份跨度很大,他说:是宿命,也是梦想。

奥北环保从创立之初的7人发展到现在已有27人的规模,在成都和北京两地开展垃圾分类的相关业务。作为团队创始人,汪剑超提出了一个跟大多数传统废品回收企业不一样的理念:“推进垃圾分类首先是革新市民传统理念,我们不是求你把废品卖给我们,而是通过我们一系列措施为想做好垃圾分类的人提供专业服务,帮助他们自主持续地参与垃圾分类……”

研究生毕业

做了微软工程师

1998年高考,汪剑超考出了陕西省前10%的好成绩,被中科大计算机系录取。

之所以大学选择计算机专业,跟初中时候一段经历有关。1994年,国内刚刚开始引进计算机技术,当时汪剑超捧起一本比尔·盖茨的传记,爱不释手,一口气读完:盖茨少年天才,性格任性自我。汪剑超对盖茨心生崇拜,希望长大后也成为盖茨这样的人。

进入中科大后,汪剑超才发现啥叫“天外有天”:聪明的同学特别多,我算老几啊?

全国各地尖子云集中科大,让自认为在西安还算出类拔萃的汪剑超到了中科大后,没那么自信了。寝室里的4个同学,相比之下汪剑超是“最笨的”;在他同班同学中,有人成为了小米创始员工,也有人在谷歌总部做搜索核心算法科学家。

那时中科大毕业生流行两种风气:半数申请出国,剩下多数考研。就算成绩不算太好考研无望者,也成了香饽饽。中科大毕业生是包括华为、阿里、腾讯等很多科技企业争取的对象。

汪剑超大三开始准备考研,大四考上了中科院软件所研究生。2002年,本科毕业的汪剑超来到北京中科院软件所开始读研,到2005年,汪剑超研究生毕业,面临诸多的就业机会,最终他选择了专业对口的微软(中国)研究院,在希格玛大厦当上了一名软件工程师,也算是圆了“追随盖茨”的儿时梦想。

兴趣锐减

谋求个人创业

在微软中国总部,汪剑超承担软件开发工作2年,后来转岗做了3年的产品经理。

从最初两年写代码、搞开发,到后来从事“开发流程、项目设计到与客户沟通”的一条龙服务,汪剑超在微软的5年也算得心应手。作为一名出色的软件工程师,汪剑超体会到了微软这种大企业的规范管理流程,年薪数十万的待遇也还不错,但让他郁闷的是,一些颇为新奇的创意和想法,却很难在大公司得以实现。

比方说语音功能在移动设备和PC端尝试推行时,汪剑超和他的伙伴们其实已经在语音助手、语音精灵这块颇有研究,他们甚至设计好了场景,也预感到这些技术未来在互联网和其他移动终端的运用,但在微软却难以实现。微软的一项技术从项目设计到过审到项目实施,需要考虑公司总体战略和全球市场,时间会很漫长。2009年,iPhone3率先推出了语音助手“Siri”,让汪剑超特别困惑:其实微软可以更早一步实现的!

所以当很多同事选择离开微软、跳槽或自主创业的时候,汪剑超也动摇了。他希望到新的机制灵活的科创企业实现自己的梦想,或者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。

汪剑超后来选择去了北京一家创业公司,从事外贸电子商务。尽管在这家电子商务公司学到了很多公司运作的经验,但他觉得公司的经营理念都是自己不认同的。“一家公司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,还应当提供相应的社会价值,能够解决一些真正的社会问题。”

入职一年半后,他开始寻找创业历程的下一站。这时,成都一位朋友向他发出了加盟创业的邀请……

环保问题

让他寝食难安

在微软上班时,汪剑超几乎每年都会去美国出差,在微软总部接触到的环保理念和垃圾处理模式,让汪剑超有诸多感怀。

有一次汪剑超去美国出差,用完餐后准备去扔垃圾放餐盘,却被眼前的状况搞得有些窘迫:面对一排五六个垃圾桶,他搞不懂餐盘里的零碎东西应该怎么丢。这时同事告诉他,在这里,垃圾分类很严格,厨余、塑料瓶、易拉罐、纸巾等等都要分放在不同的地方,这件小事引起了汪剑超极大的震撼。

多次到国外出差,汪剑超发现美国和日本的民众很自觉,垃圾分类做得非常仔细,专业的垃圾处理公司也能赚很多钱,他觉得这种商业模型其实国内也可以复制,于是开始关注这一领域。“其实40%的垃圾都可以回收,现在却全浪费了,就像干净的水白白流走。如果中国人把每天上万吨的垃圾从源头认真分类,把有用的垃圾进行回收,创造的商业利润也一定相当惊人。”

邀请汪剑超加盟的成都这家垃圾回收公司,模仿美国的“再生银行”项目,居民只要对垃圾进行分类,回收垃圾时就能获得积分,攒到的积分可以兑换礼品。公司将回收的垃圾再进行细分,卖给下游厂商再利用以此盈利。2011年底,汪剑超正式加入这家公司成为执行总裁。

汪剑超的加入,带来了技术上的飞跃,在微软沉淀的一切关于信息采集、产品研发和资源管理的范式使汪剑超开始大展拳脚。他改变了公司以往采用EXCEL录入信息的低效运营方式,开发了公司独有的信息系统,也创新了居民在垃圾回收过程中的体验,实名刷二维码,App记录居民积分,实时查找垃圾分类信息,独创的具有防盗防翻拣功能的分类垃圾投放桶也申请了专利。

截至2016年,公司已经覆盖了成都近20万家庭,近600个小区,每天回收超过3吨垃圾,这里面的90%都是可再生资源。

不过在2016年,汪剑超在商业模式的理念上与创始人产生分歧。思考之后,汪剑超离职重新创业。

技术创新

“十元环保袋”理念

2017年3月,汪剑超与7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成都创立了“奥北环保”。

不同于之前的公司,奥北环保不再设置分类垃圾箱,而是采用回收点模式,并设计了可重复利用的aobag环保回收袋,居民扫码领取带有二维码并且可以循环使用的环保袋,回收垃圾时以此认证获得相应收益,而袋子在回收称重完成后,还会再次发放到下一个用户手中。这样的运营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,并不需要太多资金就能迅速开展业务。

推行垃圾回收业务时,奥北环保首先把目标锁定了校园。

刚开始,只有一个幼儿园接纳了奥北环保的服务,在幼儿园设立了回收点。一个学期以后,幼儿园因为垃圾分类产生的收益居然有15000多元。很快,蝴蝶效应出现了,近百所学校都参与进来。

现在,奥北环保还在成都100多个社区设有回收点位,每周大概有十吨左右的垃圾回收。汪剑超说:“一个城市如果有1000个、2000个回收点位的话,基本上整个城市的回收体系就建立起来了。”

汪剑超说,现在的回收量还不算大,只能输送给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,等回收量更大后,就可以和工厂合作,针对一些特殊的回收物品类研发更好的生产工艺,制作再生产品。在奥北办公室,就有这样一些产品的样品:用牛奶盒子生产的再生纸笔记本、矿泉水瓶拉丝制成的服装。

在汪剑超看来,这么多年来,垃圾分类失败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:跪求居民来做垃圾分类,而奥北环保的日常却是“向参与垃圾分类的机构与个人收费”,他们的环保回收袋是需要花十元钱认领,付了钱领了袋,才能将收集好的可回收物投放至回收点。奥北回收后会对分类情况做检查,如果做得不对,可能还要罚款。

这就是他们推行的环保理念:站着做垃圾分类——奥北不再是垃圾分类的服务员,而是最专业的垃圾分类教练员,只负责训练和帮助那些真正想做分类的人做好分类。

相关阅读